車企渠道下沉搶地盤 二三線市場異軍突起
隨著成綿樂專線的開通運營,將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的“1小時交通圈”,極大方便旅客出行,并實現“生活同城化”。而高鐵出行也將帶動極大的人流,大量一小時、半小時經濟圈的出現,將會極大刺激沿線各地各行業(yè)的新一輪蓬勃發(fā)展,處在這條線路上的二、三線汽車市場也將迎來新一輪的機遇和挑戰(zhàn)。
二三線市場異軍突起
近幾年的中國汽車產業(yè)經歷了一個爆發(fā)性增長的階段,也使得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產業(yè)市場。今天的汽車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已經不能算是一件奢侈品,很多普通家庭都成為有車一族,并且逐漸開始轉向二次甚至三次購車。隨著汽車消費量的迅速增長,一線中心城市汽車消費市場保有量開始飽和,而新一輪的井噴將逐漸向二、三線市場傾斜。
數據顯示,國內一線汽車市場乘用車銷量增長率僅為8.1%,而二三線市場增速卻分別達到了 27.6%和33.7%。2014年中國汽車市場10%的增長正在從省會、省中心城市向二、三線,甚至四、五線城市釋放。以中國汽車消費的主力市場廣東為例,汕頭作為一個典型的二三線市場,目前每年乘用車上牌量約3萬輛,2010年增速高達60%;2011年上半年達到20%,持續(xù)領跑省內城市。
從2005年至2008年,三線和四線市場份額由34.8%上升到41.5%。而近幾年,二、三線市場的份額更是繼續(xù)快速上揚。有業(yè)內人士表示,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未來汽車市場的增長將由二、三線市場來決定。”
隨著國家“城鎮(zhèn)化”戰(zhàn)略進程的推動,政府與民間大量資金不斷向二、三城市涌入,使得這部分市場的消費水平明顯提高,消費需求也不斷攀升;加之城鎮(zhèn)建設讓原本條件很有限的公路網絡有了飛速的發(fā)展,用車環(huán)境得到明顯改善;另外,中國目前仍有85%以上的人口還是集中在二三線以下的城市。收入提高、交通環(huán)境改善、人口集中,種種因素使汽車需求將自然得到釋放。汽車產業(yè)觀察員張志勇預計,“車市將因為城鎮(zhèn)化新政而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。”
車企渠道下沉搶地盤
2009年以來,在一系列汽車消費鼓勵政策的推動下,二三線市場這座中國車市待開掘的“金礦”開始爆發(fā),不僅有力支撐了車市連續(xù)兩年的高速增長,也給高瞻遠矚、提前布局的企業(yè)提供了豐厚的回報。
伴隨著二三線市場的崛起,各車企不約而同地將發(fā)展中心進行轉移,開啟了渠道下沉的網點布局戰(zhàn)略,以求提高銷量、擴大市場份額。從目前來看,在消費習慣與消費能力兩方面都已經初步具備條件的情況下,二三線市場可供開拓的空間還是非常巨大的。這些區(qū)域起著連接城市與鄉(xiāng)村的作用,因此其消費能力往往不止于一個單獨的城市而是整個地區(qū)。開拓二三線城市不僅能夠讓車市的消費更加均衡,而且也能夠更加貼近原先就已經存在的巨大市場,從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中獲益。
目前,從豪華車品牌寶馬、奧迪,到合資品牌東風日產、廣汽本田,再到自主品牌吉利、奇瑞等,均在大力推行渠道下沉。而在剛剛結束的廣州車展上,也有多家車企負責人表示將加速銷售渠道下沉。長安福特方面透露,截至今年底,全國經銷商數量將達到800家,其中75%將布局在四、五甚至六線城市。東風雪鐵龍的網點截至目前在地級市場覆蓋率達到83%,縣級市場覆蓋率達到85%。
創(chuàng)新終端形式將成趨勢
事實上,車企的渠道下沉趨勢早在2011年中國車市進入微增長時代就已經開始,一線城市的增速放緩讓車商們不得不將重點逐漸轉移至二、三線市場。在經歷了價格戰(zhàn)和產品戰(zhàn)之后,渠道之爭愈演愈烈,而多樣化的終端形式將有助于企業(yè)快速占領市場。
去年,東風日產就率先開啟了“精英創(chuàng)富戰(zhàn)略”,通過吸納和扶持社會精英人才共同發(fā)展和開拓具有深厚潛力的三四線市場,以領先半步的策略占據市場高點和先機,為有效解決渠道下沉、三四線營銷困局進行嘗試。未來東風日產還有一系列措施強化在三四線市場的競爭力,贏取在“藍海市場”、在未來十年競爭中的主動權。
除了合資品牌在渠道大戰(zhàn)中火拼外,眾多豪華車企也同時瞄準了二、三線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。沃爾沃的西部地區(qū)首家VRE店就于今年10月在綿陽正式落成;而寶馬也表示未來將采用多樣化的網點類型,不僅有4S店、5S店,還會有城市維修中心,力爭將渠道進一步下沉至四、五線城市;一汽-大眾奧迪銷售事業(yè)部總經理薄石也透露,未來奧迪品牌經銷商門店的類型會有很多種不同的類型。
此外,奔馳在華加速推進網絡建設的同時,也計劃通過建設維修網點、服務網點的形式填補目前的網絡空白區(qū)域。而雷克薩斯在三四線市場的一些迷你4S店將繼續(xù)以銷售為主,具備快修功能,其新建網絡也主要側重于開發(fā)四、五線城市,甚至是六線城市。
自主品牌將面臨挑戰(zhàn)
隨著合資品牌與豪華品牌都在不斷大力推進向下攻勢,從二三線壓制到了四五六線,全面侵入了自主品牌的優(yōu)勢空間,自主品牌將面臨巨大壓力。盡管自主品牌在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在技術層面提高產品品質,在銷售與售后層面提升服務質量,但在品牌力方面的弱勢仍舊是不爭的事實。對于消費者而言,在同等的價格下選擇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,不言而喻。
目前,自主品牌熱銷車型重點仍集中在5萬至10萬元區(qū)間,比如在奇瑞的產品序列中,QQ、風云2等產品仍是銷售主力;而在比亞迪產品陣營中,F3、F0兩款車型的累計銷量占據該品牌整體銷量的30%以上。而在該價格區(qū)間,大眾桑塔納、捷達等入門級產品的到來,將自主與合資的10萬元價格分離帶逐漸模糊,福特嘉年華、斯柯達昕銳、上海大眾POLO等熱銷車型的競爭力也占據明顯優(yōu)勢。而如今合資品牌又進一步侵入自主在5萬元左右的價格領地,自主品牌面臨的壓力不容小覷。
不過我們也看到,以吉利、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也在相繼轉型,以尋求在品質和技術上的突破。而在未來,自主品牌要想在四五線市場與合資品牌勢均力敵,必須在品牌向上的同時,從產品和渠道等多方面下功夫,才能突出重圍。